这种情况基本上不会发生,因为李世民早已有详尽的预案,即便出现了突发状况,也无法改变“玄武门之变”最终的结局。
首先,李世民的生母窦皇后早在隋朝大业九年便去世了。若她仍在世,李渊晚年也不会放纵自己,生下那么多子女。即便窦皇后活着,也绝不会与李世民同住一处,而是居于皇宫之中。
如果有人想对窦皇后下手,事情的性质便完全不同了——到底是针对李世民本人,还是李渊与李建成父子?这种思维简直异想天开,根本不合逻辑。
而如果袭击目标是李世民的妻妾和子女,那确实会是一个大问题。因为除了李世民家属,当时秦王集团的核心成员的家眷们也都藏身于李世民的弘义宫内。如果这些人受到威胁,那么整个秦王集团的军心势必会动摇。
不过,我们无需过于担忧。显而易见,李世民早已对“玄武门之变”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做好了周密准备。我们先从地理位置和弘义宫、玄武门的关系说起。
展开剩余90%李世民原本居住在太极宫的承乾殿,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后,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绩,特别为他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弘义宫。
弘义宫建筑群庞大,修建耗时整整三年,李世民于武德七年正式迁入这里居住。
不过弘义宫也有个不足之处,因占地面积极大,城内难觅合适地块,只能选址于长安城外。没错,尊贵的秦王府竟然建在城外的西北方向,位置相当偏远。
然而,正因其偏僻,反而为“玄武门之变”的实施提供了极大便利。
从地图上清晰可见,弘义宫向东约一两里就是长安北城门芳林门,再向东一里就是玄武门,夜晚此地幽静,极适合秘密调动军队。
“玄武门之变”前夕,李世民的大部分军队正是沿着这条路线,经由玄武门进入太极宫。
从芳林门进入城内,不远处即是太极宫西苑的西门云龙门,穿过掖庭宫东门嘉猷门,便进入太极宫的核心建筑群。
嘉猷门地位特殊,李世民亲自派遣贴身侍卫安元寿把守这里,因为“玄武门之变”的临时指挥中心就在嘉猷门东侧的长廊。它也是万一行动失败时李世民的主要逃生通道。
长廊南面便是承乾殿,李世民熟悉到闭眼都能找到路。长廊北侧是三大湖区与临湖殿,当日李渊与宰相们被软禁于此。
通过地理位置分析,我们终于理解了为何李世民选择玄武门伏击李建成,同时将李渊软禁在临湖殿,这一切皆因弘义宫的地理位置所决定。
这些铺垫与题意息息相关,接下来正式切入主题。
“玄武门之变”主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:一是如何确保偷袭成功,二是万一行动失败该如何应对。我们暂且不谈第一个问题,重点讨论第二个。
所谓“失败”,包含两个方面:一是整个计划彻底落空,二是行动途中遭到反扑,弘义宫被敌人攻占。
实际上,秦王集团对此均有详尽的应急预案。
第一条预案是:撤退洛阳,占据陕东地区建立割据势力。
这点许多人忽略了,几个月前,李世民派遣心腹张亮带领一千多勇士秘密潜入洛阳,任务表面上是“结交山东豪杰”,但其实这是在洛阳周边拉拢地方豪族,准备组建武装,占领陕东。
换言之,数月前李世民就已经打出了保命的底牌:将洛阳作为秦王集团最后的依靠。
你可能会质疑,陕东真那么容易占领吗?张亮凭什么有如此能力?
没错,当时陕东的负责人是李渊的亲信温大雅,但李渊并不知道的是,温大雅早已暗中效忠李世民,还是“玄武门之变”的重要推手之一。在温大雅的幕后支持下,张亮在前台运筹帷幄,陕东地区并非不可控制。
第二条预案是:筑起两道防线,坚守弘义宫。
从地形分析可见,攻打弘义宫必须先通过芳林门。因此李世民布置了第一道防线,由其嫡妻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负责防守。
不过李世民手头兵力有限,据史书记载仅约八百人。但这只是私下招募的数字,官方配给的军队估计不少于一千人。
即便如此,宫内有至少四个关键战场:玄武门外、玄武门内、甘露殿、两仪殿、永春门,此外嘉猷门也须有人把守。事实上,李世民在玄武门内对抗李建成、李元吉时,只有约七十人防守,芳林门的兵力怎么分配?
其实芳林门并无正式士兵驻守,高士廉使用了“特种部队”——死囚犯。
当时高士廉任雍州长史,负责长安县监狱,他利用职权释放囚徒,快速调动约二三百名死囚兵力到芳林门守卫。
第二道防线便是弘义宫的城防系统。
如前所述,弘义宫规模庞大,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,南面设有三道城门,攻打难度极大。
事发当日,房玄龄、杜如晦等文官多驻守宫内,军队由老将屈突通指挥。
驻守弘义宫军力多少,史料未详,估计不多,二三百人是上限。但当日秦王集团核心成员家属全集中于此,加上随从,披挂上阵,凑足千人并非难事。
有军队镇守,有城墙把守,前方还有高士廉的死囚部队,弘义宫看似稳固,但真正能否守住还得看敌军攻势强弱。
若“玄武门之变”的第一战场失利,即在甘露殿未能控制李渊,意味着计划彻底破产。届时李渊可调动十二卫万人马直扑弘义宫,除非屈突通有孙悟空的本领,否则难以守住。
当然此情形下,李世民也不会坐以待毙,会迅速从嘉猷门、云龙门、芳林门撤退,带领家属逃往洛阳。
若整体顺利,却遭李建成、李元吉偷袭,该怎么办?我们来看他们兵力。
据史书记载,李建成私招兵力约两千,正常护卫至少两千,加上李元吉的护卫,总兵力约五千。
人数上,李建成的长林兵数量约为李世民的两倍,但仍十分紧张。
这批兵力被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负责护送李建成、李元吉进宫,约两千多人,驻守玄武门外等候;另一部分则留守宫中执勤。
战斗爆发后,宫中守军与李元吉的府兵合兵攻出,却被秦王府兵阻击在太极宫南门永春门。战斗一直持续到事件结束,双方均未能脱身,导致这部分兵力无法救援李建成,也无法进攻弘义宫。
真正威胁弘义宫的只有玄武门外约两千长林兵,兵力确实强大。事实上,他们曾有意攻打弘义宫,但因突发状况而放弃。
当玄武门内李建成、李元吉的惨叫传出,玄武门外的两千多长林兵,在薛万彻、谢叔方、冯立三人的指挥下,与秦王府兵爆发激烈交火。
人数上秦王府兵远少于长林兵,仅为其五分之一,但长林兵的主要目标并非秦王府兵,而是玄武门内的李建成、李元吉。因此仅派少部分兵力应战,主力集中攻打玄武门。
一方拼死攻城,一方死守城墙,且长林兵缺乏攻城武器,攻坚难度极大。
关键时刻,时间紧迫,若拖延过久,伤亡惨重,即便攻破玄武门也无实际意义。
此时,薛万彻灵机一动:李世民躲在玄武门内,我无法攻他,但可绕过玄武门,攻占其后方老巢,用其妻儿做人质,逼迫投降。
他高喊号令,准备率军进攻弘义宫。
这一变故让秦王府兵大为震惊,尽管有两道防线,但兵力有限,若长林兵增援,局势将极其危险。
正当城外秦王兵力拼死阻击时,另一关键人物尉迟恭亦发挥重要作用,他斩下李建成、李元吉首级,悬挂城头,示意主子已死,再战无意义。
此举令长林兵士气崩溃,纷纷溃散,谢叔方、冯立见势不妙,立即下马哭拜,随后逃跑。薛万彻眼见仅剩寥寥亲信,仓皇逃离。
最终,弘义宫奇迹般未遭攻破。
从整体来看,秦王集团对“玄武门之变”做了细致周密的准备,预见各种可能的险情,并制定应对措施,既保障了李世民家属的安全,也未忽视骨干成员家属的保护。
而李渊、李建成、李元吉却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突袭,匆忙中能想到反击弘义宫已属不易,成功的可能性极低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查询网,配资台平台官网,配资优秀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