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,《日本经济新闻》突然扔出一颗“重磅炸弹”:印度的私营航天公司数量,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72家,全球第二!仅次于美国!
这消息一传出,西方媒体立刻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扑过来:“印度航天在神奇地发展!”“下一个太空强国已经出现!”
印度本国媒体更是直接“嗨”到飞起就差把“宇宙中心”四个大字刻在自家脑门上了。一时间仿佛那个曾经连火箭都送不上天的南亚大国,马上就要接替中美,主宰星辰大海了。
看到这儿,你是不是也一愣:难道印度真这么牛了?我们是不是该紧张了?别急。让子弹飞一会儿。
如果你拨开这层由媒体“吹捧”和数据“注水”构成的迷雾,你会发现,这根本不是什么技术奇迹。
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太空造神”运动。而印度就是那个被推上神坛,却连自己有几斤几两都快搞不清的“偶像练习生”。
展开剩余79%一个航天强国,最重要的是什么?是能把人、把卫星、把空间站,稳稳当当地送上天。
那我们这位“印度练习生”的作品呢?我们来看看他那个最引以为傲的“出道项目”——“加甘扬”载人航天计划。
早在2014年,印度航天局(ISRO)就高调宣布:我们要把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!
眨眼间十年就这么过去了,人还在地球上待着,火箭发动机还在实验室里头冒着白雾,飞船的救命装置逃逸塔,连一回正式的测试都没搞过。
那个传说中的“出道日”,从2022年,一路跳票到了2026年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不过是又一张画在PPT上的大饼。
才艺不行,怎么办?没关系咱们可以比“粉丝数量”!于是172家私营航天公司,闪亮登场!这数字听起来是不是气势磅礴,颇有“百万雄师”的感觉?
可改写为:但实际情况是,在印度你花个几千卢比就能注册个企业,至于这企业有没有技术、有没有厂房、有没有工程师啥的……谁会去管?
只要名称里带“航天”俩字它就会被放进融资计划书当中,成了媒体口中所谓的“兴起”的依据
那些所谓的航空企业,大部分连一颗完整的人造卫星都造不出来,更别谈火箭总装、发动机测试了,说白了就是些连车库都没有的航空小作坊,你注册一千家这样的公司,也弄不出一颗合格的螺丝钉。
那当然这位“练习生”偶尔也能“火出圈”,2023年,他们的“月船3号”就稳稳当当在月球南极“落了地”。
印度媒体彻底沸腾,全世界的“粉丝”都在狂欢:“发展中国家首次!”“超越中国的一大步!”
不过这场看似光鲜的“舞台秀”背后却充满了尴尬。专业人士都看得出来,那次所谓的“成功”与其说是技术过硬,不如说是“运气爆棚”。他们用的是一种非常简陋的“硬着陆”模式说白了就是半可控地“砸”上去。
中美那种悠然自得、精准悬停的“软着陆”,技术上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,而且飞船上好多关键部件还是从俄罗斯和欧洲买的。
但在媒体的“十二级美颜滤镜”下这些都被忽略了,大家只看到一个光芒闪闪的“成功者”,没人关心他脚下踩了多少“坑”。
一个实力平平的练习生,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流量?他背后有“大佬”在当“粉头”。
美国想在亚洲牵制中国,就弄出个“典范”;接下来把印度弄成“有担当的太空伙伴”,在好多国际场合夸它、给它打气。
日媒更是乐此不疲地“吹捧”印度。这既能蹭上“印度崛起”的热度又能恶心一下邻居中国,一举两得,何乐而不为?在这场由地缘政治导演的“造星运动”中印度被推到了聚光灯下,成了万众瞩目的“天选之子”。
可悲的是,印度自己,似乎也在这场狂欢中,彻底迷失了。
他们越来越习惯用“2047强国梦”这样宏大的说法,来掩盖制造业薄弱、技术没什么实质内容的真实情况,
他们将珍贵的资源耗费在那些听着还可以的“火星探测”“空间站设想”这类项目上,好像只要把口号喊得够大声,科技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一样。
不过航天是这个星球上最诚实、最容不得半点虚假的领域。
它靠的不是媒体的吹捧,不是公司的数量,更不是虚无缥缈的“信仰”。它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,在一个个冰冷的实验室里,用一行行代码、一次次失败、一炉炉真材实料,硬生生“熬”出来的。
这些恰恰是今天的印度,最缺乏的东西。被舆论捧上神坛的“印度航天”,就像一个巨大的泡沫。当有一天,现实的针尖轻轻一刺,这个五彩斑斓的幻影,终将轰然破碎。
只可惜到那个时候,被忽悠瘸了的印度,可能已经找不到回头路了。
对于这场由“日吹美捧”导演的“太空造神”大戏你怎么看?你觉得印度是被“捧杀”了还是真的有两把刷子?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!
发布于:江苏省股票查询网,配资台平台官网,配资优秀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